“水中國寶”長江江豚添丁,萬千網友在線“陪產”
“水中國寶”長江江豚(以下簡稱“江豚”)人工繁養(yǎng)又一次傳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生活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館的14歲母豚“福久”近日順利產下雌性幼豚“F9C22”。
連日來,中科院水生所通過新華社首次公開江豚分娩全過程監(jiān)控視頻,權威專家走進新華社湖北分社5G傳播創(chuàng)新實驗室直播間,通過新華社的社交媒體賬號在線解讀,數(shù)十家媒體同步轉播,吸引大量網民共同見證“國寶添丁”的特殊時刻。
江豚保護離不開科技支撐,幼豚的誕生,凝結著科研人員多年聚焦人工繁養(yǎng)保護工作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近期調研發(fā)現(xiàn),人工繁養(yǎng)是為江豚就地、遷地保護積累理論知識和基礎技術的重要手段,不過,當前江豚科學研究也面臨科研團隊不足、研究設備落后等問題,也須引起重視。
網友見證,江豚家族再“添丁”
時而下潛水底、時而探出水面、時而暢游水中……在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館,江豚幼豚“F9C22”正在母親“福久”的陪伴下嬉戲,母女如影隨形、其樂融融。
這是“英雄母親”“福久”誕下的新寶寶,也是人工繁養(yǎng)江豚取得的新成果。
連日來,中科院水生所通過新華社首次公開江豚分娩全過程監(jiān)控視頻,引發(fā)網民廣泛關注。視頻中相當長的時間內,待產的“福久”都在水中不停游動,這讓在線“陪產”的網民倍感焦急。
“它幾歲啦,懷孕周期多久呀?”“‘福久’為什么一直在轉圈?”“江豚生育是一胎一頭嗎?”“江豚產子一般都是夏季嗎?”“觀察這么久了,怎么‘福久’一直是在順時針游?”“江豚活動范圍一般有多大,受季節(jié)影響嗎?”“以后江豚是否可以在長江里面自由繁殖?”……目睹“福久”“緊張”分娩,網民們紛紛在新華每日電訊抖音號上留言,提出疑問、表達關切。
據(jù)悉,每年5至8月是江豚繁殖的高峰期,去年8月中科院水生所科研人員通過B超對雌性江豚“福久”進行了體檢,確認其已經懷孕1個多月,江豚的妊娠期大約為12個月,因此估算其預產期可能在今年6月中下旬。
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員郝玉江介紹,妊娠以來,“福久”食量穩(wěn)定增長,每天最大進食量可達3至4公斤,為了滿足孕豚妊娠期的營養(yǎng)需求,科研人員為“福久”增加了新鮮的餌料魚,并補充了維生素、礦物元素等營養(yǎng)物質。
6月27日16時,“福久”出現(xiàn)明顯的食欲減退、呼吸間隔變短、漂浮等行為,同時訓練員發(fā)現(xiàn)其生殖裂區(qū)域出現(xiàn)有色液體溢出,科研人員隨即啟動24小時監(jiān)護,并做好了相應預案。當天19時35分許,幼豚尾鰭娩出,經過約2小時的分娩過程,幼豚于當晚21時35分左右順利娩出,編號為“F9C22”。
郝玉江說,“F9C22”出生后,“福久”表現(xiàn)出很強的母性,一直積極主動跟隨看護,引導“F9C22”深潛水并與之伴游。在“福久”引導下,母女關系逐漸建立起來,“F9C22”于次日4時30分左右吃到第一口母乳??蒲腥藛T經過1周多時間的觀察確認,媽媽“福久”和寶寶“F9C22”目前均身體健康。
“福久”于2011年從鄱陽湖遷入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館,目前已有14歲,正值壯年。“F9C22”出生后的第三天,科研人員確認其為一頭雌性小江豚。這為白鱀豚館這個江豚人工飼養(yǎng)群體帶來了新的希望。
眼見幼豚順利娩出,網友們紛紛送上深情祝福。
“看到我的江西‘小老鄉(xiāng)’‘福久’順利產下幼豚,欣喜萬分!這不僅是‘見證’‘福久’生產,更是人類與自然‘愛的連接’?!焙腿f千網友一起在線“陪產”的長江江豚保護志愿者溫騁寰說,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孕育了豐富的生物類群。隨著長江保護法的實施,“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fā)”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拔覉孕盼覀兠總€人都發(fā)揮一點作用、都積極地行動,長江的未來一定會更好,那時我們就可以在長江、鄱陽湖、洞庭湖看到更多江豚媽媽把寶寶馱在背上浮出水面的場景了?!?/p>
江豚科研,要“補短板強弱項”
新生命的誕生總給人以希望和向上的力量。
欣喜之余,一些業(yè)內專家也提醒,作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2017年的江豚生態(tài)科學考察結果顯示,這一長江水生態(tài)系統(tǒng)旗艦物種的種群數(shù)量僅約1012頭,比大熊貓還稀少。
中科院水生所是國內最權威的江豚保護科研機構。多年來,中科院水生所聯(lián)合國內多家江豚研究和保護機構,針對江豚人工繁養(yǎng)進行了持續(xù)探索,除新出生的“F9C22”外,目前飼養(yǎng)有6頭長江江豚,其中3頭是在人工環(huán)境下出生的江豚,包括2020年出生的第一頭第二代江豚“YYC”,為了解江豚的基礎生物學和繁殖生理學提供了重要平臺。
記者日前走訪白鱀豚館發(fā)現(xiàn),與想象中設備先進的科研單位不同,這里的設施設備較為陳舊。據(jù)悉,該館建于20世紀90年代,由主養(yǎng)廳、繁殖廳、維生系統(tǒng)、實驗樓和標本館等組成,館內主要設施設備是建館時日本國際協(xié)力事業(yè)團捐贈的。
“設備用了30年,隨時有崩潰風險?!敝锌圃核作D豚館訓練主管王超群說,江豚對人工飼養(yǎng)水質要求極高,需不斷進行水循環(huán),目前2個飼養(yǎng)廳一天要循環(huán)換水12次,每次換水1000立方米。長期不間斷運行,館內水泵漏水、管道破裂情況時有發(fā)生,加之部分配件已停產且無替代品,一旦維生系統(tǒng)崩潰,館內人工養(yǎng)殖的江豚極有可能死亡。
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館經費緊張帶來的種種問題是當前江豚科研保護遭遇多重困境的一個縮影。一些業(yè)內專家說,江豚彌足珍貴,江豚保護的各項投入應當與江豚的價值相匹配。
一方面,科研基地不夠多。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王克雄說,江豚屬于鯨豚類動物,開展鯨豚類研究的機構主要包括中科院水生所、中科院深海所、北部灣大學、安慶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但著重、具體研究江豚這一物種的機構并不多。
在學科建設上,地方水產研究院所與高校往往側重研究某一方面,未能形成有規(guī)模、成體系的研究團隊,因而也很難得到深入、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特別是江豚的人工繁養(yǎng)工作已有初步進展,但離全人工繁養(yǎng)仍有較大距離。
另一方面,人才梯隊存在一定的青黃不接。郝玉江說,作為全國最大江豚研究機構,中科院水生所江豚研究專職人員僅6人,加上研究生、聘用人員也只有30多人。盡管該所每年都招收數(shù)名碩士、博士,但絕大多數(shù)研究生畢業(yè)后很難從事江豚研究工作,主要原因是可研究的江豚數(shù)量少、研究操作困難、成果難以產生重大影響。
除科研人員外,作為專業(yè)技術人員的獸醫(yī)在江豚科研保護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在一些科研機構,獸醫(yī)往往作為勞務派遣人員聘請,專業(yè)程度不高、工作穩(wěn)定性不強,制約了科研工作的有效開展。
此外,研究保障存在不足也讓人擔憂。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楊光說,江豚研究由于較為“小眾”,很難爭取到較多的項目支持。諸如人工繁養(yǎng)等江豚研究的基礎課題需要長期投入才能取得成果,但相關支持持續(xù)性并不強。同時,由于當前江豚保護涉及林業(yè)、農業(yè)等不同系統(tǒng),不同渠道之間的項目、經費難以打通使用,造成研究保障的結構性失衡。
趁熱打鐵,系統(tǒng)提升保護力
令人振奮的是,隨著“共抓大保護”深入人心以及“十年禁漁”落地落實,長江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正發(fā)生轉折性變化,江豚保護措施、機制正不斷完善。
在湖北武漢,當?shù)貑印敖嗷貧w江城”計劃,由武漢市農業(yè)農村局聯(lián)合中科院水生所共同成立武漢長江江豚繁育保種技術研究中心,開展江豚繁育和科教設施升級;在安徽安慶,當?shù)赜?021年1月1日起施行《安慶市長江江豚保護條例》,從立法角度加強江豚保護;在江西九江,當?shù)胤e極在濱江臨湖的湖口縣推動建設集保護、科研、繁育為一體的國家級長江江豚科研基地。
一系列舉措正產生看得見的效果。在武漢,長江城區(qū)江段多次出現(xiàn)江豚蹤影,引起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和市民的關注;在荊州,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江豚群體不斷擴大,成為江豚遷地保護典范;在漢江潛江段,近30年來第一次出現(xiàn)了江豚的身影。而在湖南岳陽、江蘇南京等地,江豚身影同樣頻頻出現(xiàn),引發(fā)公眾關注和熱議。
一些受訪專家說,打鐵還需趁熱,當前亟待加大對江豚保護研究團隊的扶持力度,擴大江豚保護研究隊伍,系統(tǒng)提升江豚保護能力。
一方面,要布局江豚研究團隊體系,分門別類開展專業(yè)化研究。楊光說,有必要在江豚保護重點區(qū)域布局多個江豚研究機構,通過科學分工,擴大地方水產研究院所、高校、江豚保護管理區(qū)之間的技術交流和互動,特別是加大各單位間基礎類、監(jiān)測類、修復類等不同研究成果和數(shù)據(jù)的共享,合力提升江豚保護科學研究的整體水平。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秘書長王丁認為,可充分改善各江豚研究保護技術平臺的設備和設施條件,為進一步突破江豚保護的重要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瓶頸提供不可或缺的保障條件。
此外,還需要加快新技術、新成果的應用,構筑避免物種滅絕的屏障。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會長李彥亮認為,要加強江豚遺傳資源的保護,開展物種基因收集、保存、擴繁,推進江豚的基因研究,建立完備的江豚譜系樣本庫和遺傳基因信息庫,利用國內生物科技企業(yè)和研究機構成熟的基因技術和先進的設施設備建立江豚離體細胞及冷凍精子庫。
李彥亮說,必要時,可以借助水族館等人工水體的先進設備和精細護理技術、團隊,建立江豚遷地群體,在進行科普教育的同時為科研院校開展科研活動和培養(yǎng)科研人才提供基地和人力、物力支撐。
更為重要的是,應積極加強江豚保護科普宣教,不斷提升公眾保護意識。武漢市農業(yè)綜合執(zhí)法支隊支隊長王文高說,可適應數(shù)字化時代變革,打造“數(shù)字江豚”線上線下平臺,研發(fā)“數(shù)字江豚”產品,吸引市民參與和互動。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建議,大力加強江豚保護進課堂,通過江豚知識特色課程和組織學生參與江豚巡護,讓孩子們從小培養(yǎng)江豚保護意識。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海湖鳥王”葛玉修:用鏡頭為高原精靈“代言”
肩扛照相機、手提三腳架,葛玉修步履輕快地走近。他麻利地打開三腳架、調試好相機,將鏡頭鎖定那群水鳥……看那輕快矯捷的身影,誰能想到,他已年近古稀。 [詳細] -
奮力描繪美麗中國新畫卷——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掃描
春回大地,祖國山川生機盎然。人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頭頂?shù)乃{天顏值更高了,身邊的河湖更加清澈了。在長江之畔,水清岸綠,不時見到江豚騰躍;在東北林區(qū),冰天雪地。[詳細] -
守護長江碧水,科技交出這樣的答卷
3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以下簡稱《長江保護法》)正式生效實施一周年的日子。作為我國第一部針對特定流域的專門法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