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曬書,琳瑯“天祿”現(xiàn)國圖
“中國古代有悠久的曬書傳統(tǒng)。到了現(xiàn)代,‘曬書’又衍生出‘分享’的含義。國家圖書館希望借此良辰美景,引領(lǐng)全民閱讀,和大家一起翻開典籍,分享典籍里的七夕佳節(jié)?!?月4日(農(nóng)歷七月初七),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主辦的“啟卷知新 文脈流長——2022年中華傳統(tǒng)曬書活動啟動儀式”暨“典籍里的七夕:一起曬書吧”直播活動上,國家圖書館館長、國家典籍博物館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主任熊遠明如是說。
直播現(xiàn)場,國圖副館長張志清等嘉賓向觀眾“炫寶”,展示了宋刻本《昭明文選》、《紅樓夢》早期版本己卯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西京雜記》《東京夢華錄》《白氏長慶集》等7組國圖精品館藏。他們以淺顯易懂、風趣幽默的語言,追憶古人的曬書傳統(tǒng),傳遞文字中的脈脈溫情。
這是在國圖倡導下全國古籍收藏單位第四年聯(lián)合舉辦“中華傳統(tǒng)曬書活動”,國圖也曬出重寶——“天祿琳瑯”藏書。不同于清代編修的大型叢書《四庫全書》,“天祿琳瑯”是清代宮廷善本特藏。
“天祿”是傳說中的神獸,漢朝宮廷設(shè)天祿閣以藏書;“琳瑯”指美玉,或指玉石相擊發(fā)出的清脆聲音,常用來比喻珍貴的書籍。乾隆九年(1744年),清高宗弘歷命內(nèi)廷翰林院檢閱內(nèi)府藏書,擇善本進呈御覽,列架收藏于乾清宮東側(cè)的昭仁殿,御筆親題匾聯(lián),賜名“天祿琳瑯”,主要典藏宋、元、明刊本及影寫宋本等珍稀古籍。
清嘉慶二年(1797年),乾清宮失火波及昭仁殿,“天祿琳瑯”付之一炬。嘉慶皇帝敕令重修昭仁殿,并命大臣重新甄選御花園與宮中各殿所藏珍籍,用7個月完成選目,重建“天祿琳瑯”藏書。
清末民初,“天祿琳瑯”藏書歷經(jīng)兵、盜之劫,流散四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通過政府撥交、私人捐贈和單位采訪等渠道,國家圖書館共收藏“天祿琳瑯”珍籍279部,其中宋元版(含金刻本)79部,多為珍貴罕見的舊槧(qiàn,古書的刻本)佳本,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2013年,國圖啟動“天祿琳瑯”珍貴古籍修復項目。國圖古籍修復專家朱振彬介紹說,古籍破損程度被分為五級,當時“天祿琳瑯”不少藏書屬于最嚴重的一級破損,絮化、酸化、粘連,有的書成了打不開的灰黑色“書餅子”“書磚”,需要先蒸化膠質(zhì),再一點點揭開,走樣的字跡也需要修復。歷時8年,損毀嚴重的300余冊“天祿琳瑯”藏書終于恢復到所能達到的最佳狀態(tài)。8月4日在國家典籍博物館展出的“妙手傳天祿 丹心鑒古今——國家圖書館藏清宮‘天祿琳瑯’修復項目成果展”中,一部分“天祿琳瑯”舊藏珍貴古籍,配合48種修復材料和工具,呈現(xiàn)了這批國寶的艱辛修復歷程。
展出的珍貴古籍中,清乾隆內(nèi)府抄本《欽定天祿琳瑯書目》,詳錄藏書中每部書的版本、鈐印、卷冊等情況;宋紹興二年至三年兩浙東路茶鹽司公使庫刻本《資治通鑒》,文獻學家趙萬里在《中國版刻圖錄》中評價說:“宋時建本、鄂本、蜀本都直接間接從此本出。此書元豐監(jiān)本久佚,此為碩果僅存之第一本”;宋紹定六年(1233年)臨江軍學刻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40卷,經(jīng)文徵明、王世懋、季振宜等明清藏書名家遞藏,世所罕見,具有極高的文獻和版本價值;元大德九年(1305年)太平路儒學刻本《漢書一百卷》版本珍貴,但之前地腳處書葉、襯紙表面有大量霉斑,并存在泥漬、糟朽、殘損等,修復后方能一睹真顏;明成化九年(1473年)內(nèi)府刻本《資治通鑒綱目》59卷,由朱熹手定其綱、朱熹門人趙師淵撰寫其目,該本原瓷青絹質(zhì)書衣破損面積大,故采用補絹仿制與染色、做舊等修復方法,呈現(xiàn)出與原書衣匹配的自然老化效果。
我們常說“琳瑯滿目”,那是眾多美好事物的匯集。
修復后的“天祿琳瑯”藏書,或端莊或飄逸的字體清晰地印在柔和玉色的紙張上,加上淡紅雅致的朱砂鈐印,充滿美感,讓人不由神飛千載,思接古人。記者 張稚丹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