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年輕人”陳少琪: 是音樂選擇了我
“資深年輕人”陳少琪:
是音樂選擇了我 在機遇面前要好好鍛煉
知名音樂人陳少琪的社交賬號簡介是“資深年輕人”。他寫過三千多首歌曲,監(jiān)制過的歌曲則有五六百首,是《夕陽之歌》《風再起時》到《灰姑娘》《紅綠燈》等歌曲的填詞人,多年來一直佳作不斷;他擔任過音樂制作人、演唱會總監(jiān)、電影監(jiān)制;同時還是攝影師、畫家、模型發(fā)燒友,其興趣之廣泛、活力之無限,讓許多二十來歲的年輕人都要感嘆一句望塵莫及。
他也是最早來到內(nèi)地發(fā)展的香港演藝人之一。從2007年香港回歸10周年、2008年北京奧運、2010年上海世博會,知名音樂人陳少琪用他的創(chuàng)作見證著國家的進步。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的當下,陳少琪又帶來歌曲《前》以及系列微電影《出發(fā)2022》。
這位永不停步的“資深年輕人”會如何回顧自己這幾十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作為一名在內(nèi)地生活十多年的香港人,他如何看待內(nèi)地和香港的關系?以下是他的自述。
幾十年 只做創(chuàng)作這一件事
我今年57歲。這幾十年,我只做一件事,就是創(chuàng)作。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人。第一層幸運是天分。對我來說,創(chuàng)作有點像手機的預裝程序,好像一出生就自帶了。我在七八歲的時候就開始在騎樓底找個箱子當書桌,把披頭士、卡朋特等外國樂隊的歌填上中文詞,用詞、押韻都有板有眼。小時候還愛畫漫畫,畫完之后就“逼”著哥哥姐姐邊看邊聽我講故事。到了十幾歲的時候,我掙到錢買了人生第一臺膠卷相機,由此開始玩攝影。
第二層幸運是際遇。我的家境不算好。但我在四兄弟姐妹里年紀最小,哥哥姐姐出來工作后減輕了家庭的經(jīng)濟負擔,給了我選擇工作的自由。我從來沒想過做什么可以賺更多錢,在機緣巧合之下,我因音樂被大家認識,大家便把我定位為音樂人。但我從來都是個橫向發(fā)展的人,攝影、畫畫、做模型,我從來都沒有停止過。這些事情雖然不賺錢,但我很享受:我開過畫展和攝影展,不過作品都是非賣品;我花了三年時間做了一個日本京都的微縮模型,去年剛完成。即便在音樂領域里,我的身份也很多樣,基本上沒有什么崗位是我沒做過的。
填詞是我在音樂行業(yè)的起點。我在20世紀80年代剛入行時,香港樂壇堪稱“群星閃耀時”:Sam哥(許冠杰)把草根歌曲寫得出神入化,鄭國江老師的歌詞意境優(yōu)美,林振強先生擅長寫非常深刻的情歌,盧國沾老師一句“大地在我腳下”(1986年電視劇《秦始皇》主題曲)就把帝王霸氣寫得淋漓盡致。但我一直有個理念,藝術創(chuàng)作就應該做出不一樣的東西。所以前輩對我的影響是“反面”的,我避開他們走過的路,做出自己的特色。要在蕓蕓高手中闖出一條路的確很難,但如今看來,我算是做到了。有網(wǎng)友評價我的歌詞有電影感和都市感,的確如此。比如我寫《紅綠燈》《落錯車》《分手總是在雨天》,歌詞里出現(xiàn)的看著紅綠燈過馬路、坐公交車下錯站、在下雨的街角重逢舊情人等畫面,都是非常城市的。在一段時間里,寫這種都市風格的人相對比較少。
我有一套自己的創(chuàng)作方法。每首歌都會先找一個創(chuàng)作動機,剛入行的時候不熟練,我會先寫文案。用《紅綠燈》舉個例子吧,這首歌想用紅綠燈來比喻愛情中踟躕不前的感覺,我先寫出每一段要表達什么內(nèi)容。寫完后再看,如果覺得足夠吸引人,才動手將這些內(nèi)容寫成歌詞。歌詞寫多了,我慢慢可以只列出要點;寫到1000首左右,要點已經(jīng)在我腦子里,就不用寫文案了。
用音樂 為歌手寫人生日記
我喜歡跟歌手長期合作。了解一個人之后再為他寫歌,先不管歌曲紅不紅,但一定更容易“人歌合一”?!都t綠燈》是我給鄭融量身定做的,她身材嬌小,我覺得她可以把小女生在感情里患得患失的感覺演繹得很到位。如果這首歌給陳慧琳、梁詠琪這種“高妹”來唱,就沒什么說服力了。
有時候,我甚至覺得自己在用音樂給歌手朋友寫人生日記。比如梁詠琪,她23歲時,我給她寫《我鐘意》,讓“文青”成為她的標簽;她25歲的時候,我給她寫《25》;她遇到感情問題的時候,我給她寫《給自己的情歌》。又比如張學友,據(jù)說我是給他寫了最多歌詞的人,總共109首。
寫過那么多歌,有幾首讓我覺得百味雜陳。一首是寫給梅姐(梅艷芳)的《夕陽之歌》。這首歌與陳慧嫻的《千千闕歌》翻唱自同一首日文歌,后者的填詞人是林振強,雖然跟他“同題作文”,但我并不覺得有壓力。其實當時香港樂壇一共翻唱了三四個版本,除了大家最熟悉的這兩首,Blue Jeans樂隊也出過一個版本。《夕陽之歌》我寫了兩版。第一版是普通的男女分手情歌,但在錄音前兩三天,梅姐說她剛接了徐克導演的《英雄本色3》,想把這首歌推薦給導演,但歌詞要推翻重寫。我用一天趕出新版的歌詞,寫的是梅姐在片中飾演的那位江湖大姐大的內(nèi)心掙扎。我當時想的和寫的都是電影角色,誰曾想到十幾年后,梅姐在最后的演唱會上選擇了這首歌作為自己的告別曲。在她最后一次公開演出中,我坐在第一排,看著臺上的她穿著婚紗唱出《夕陽之歌》。那種感覺已經(jīng)超越了難受,沒法用言語來表達。
另一首是寫給哥哥(張國榮)的《風再起時》。這是他的告別退演唱會主題曲。有一天,我跟他和他的恩師黎小田一起在香港中環(huán)吃飯,當時我一秒鐘就想到“風再起時”這四個字,簡直好像有人在背后告訴我一樣——哥哥的成名曲是《風繼續(xù)吹》,他如今隱退,不如就寫一首《風再起時》。哥哥聽了之后,很快就把副歌哼了出來。他一邊哼,黎小田一邊記,20分鐘不到,這首歌就基本成型了。黎小田馬上整理出簡譜,抄了一份給我回去填詞。所以我寫歌詞的時候連demo(樣本唱片)都沒有,還挺少見的。歌詞里有一句“但愿用熱烈掌聲歡送我”,但我沒想到,2003年,我親眼見證了哥哥的靈車駛出時,路兩旁的歌迷一邊哭一邊鼓掌送別他的場面。
還有一首為羅文寫的《留給這世上最美的人》,他離開后,大家常用這首歌送別他。我還記得,那張專輯里的很多照片都是我給他拍的。
寫歌的時候,我從來沒想過以后會有如此傷感的事情發(fā)生。填詞人有時似乎一語成讖,但其實心里并不好受。那幾年,我見證著老朋友一個個離開,巨星一顆顆隕落,如今再聽這些歌曲,仍然覺得非常遺憾。
港樂未死 新人需要一盞聚光燈
這二十年來,很多人都喜歡說“港樂式微”甚至“港樂已死”,但事情不可以這樣看。香港流行音樂之所以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如此輝煌,是因為我們起步早,所以可以輻射到全國,巨星如張國榮甚至紅到日本韓國??陀^分析,香港流行文化曾獲得的關注是不成比例的——當時香港只有500萬人口,但幾乎全中國、全東亞都在聽粵語這種只有看字幕才能懂的語言。到了后來,各地樂壇逐漸發(fā)展,大家便沒有必要只聽香港流行歌了。所以不是港樂不行了,而是聚光燈在千禧年之后轉向了別的地方。
我認為香港從來沒有離開舞臺,只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變成了在暗處起舞,別人看不見?!案蹣肥轿ⅰ边@種說法是自大的:拼市場,我們拼不過,但如果拼歌曲質量,香港未必會輸。現(xiàn)在的香港樂壇更加百花齊放,不再是“魚蛋歌”(易入口,但沒有內(nèi)涵的歌曲)的天下。某種程度上,當代年輕人甚至比我們做得更好:因為當年做音樂可以掙到錢,做得好是應該的;但現(xiàn)在市場低迷,做音樂的回報率變低,但他們?nèi)匀辉趫猿帧?/p>
倘若聚光燈再次照過來,你會發(fā)現(xiàn)香港音樂人依舊優(yōu)秀。比如,幾年前湖南衛(wèi)視把聚光燈打向鄧紫棋,她被看見了;現(xiàn)在《聲生不息》這個節(jié)目把聚光燈打向炎明熹、曾比特,他們也被看見了。近幾年,內(nèi)地年輕人中間流行起“懷舊港風”的熱潮,很多人把香港的老歌翻出來聽,我覺得有幾個原因:一方面是出于審美疲勞,老實講,近年不少歌曲頗為套路和重復,大眾聽多了會疲勞。而大家很久沒關注港樂了,如果突然聽到《夕陽之歌》之類的老歌,會覺得很新鮮——當然,這也證明了我們當年做的東西的確是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另一方面是媒介的導向作用,從去年的“灣區(qū)升明月”晚會到今年的《聲生不息》,港樂再次成為舞臺的主角。香港已經(jīng)回歸祖國25周年,我現(xiàn)在看到燈光重新打在港樂身上,期待這種“聚光燈效應”能讓港樂走得更遠。
在內(nèi)地 為08奧運和上海世博寫歌
我在2005年左右來到內(nèi)地,原因有很多:一是香港有幾位巨星相繼隕落;二是我看到內(nèi)地樂壇自《超級女聲》之后開始崛起;三是我在創(chuàng)作上有點“貪心”,希望在內(nèi)地市場留下一點足印。
來到內(nèi)地時我40多歲,如果繼續(xù)留在香港,靠著版稅和那里的工作,可以不愁吃穿。但我偏偏有種“收集閃卡”的心態(tài),希望不同年代、不同地方的歌手都能唱我的歌。我一直覺得內(nèi)地有很多優(yōu)秀的音樂人,當年我聽到姚貝娜唱歌,那么好的一個聲音,怎么會不想跟她合作?于是我主動向迪士尼提議,邀請她唱《冰雪奇緣》中文主題曲《隨它吧》;后來聽到毛不易唱《消愁》,覺得他唱得太好了,便邀他合作了《尋夢環(huán)游記》的中文主題曲;最近播出的《聲生不息》,看到從17歲的炎明熹到70歲的林子祥都唱我的歌,我就很開心。
從2005到2006年,我已經(jīng)開始陸續(xù)接到內(nèi)地的工作機會。但我真正站穩(wěn)腳跟是在2007年。這一年,我的幸運又體現(xiàn)出來了。那一年是香港回歸10周年,也是北京奧運的前一年,“四大天王”在香港回歸十周年文藝晚會上合體演唱我寫的主題曲《始終有你》。奧組委領導看了表演后,馬上邀請我和作曲者金培達去北京。我們花了一整個通宵,寫出奧運倒計時一周年歌曲《We are Ready》。到了倒計時100天的時候,我與小柯(柯肇雷)共同擔任監(jiān)制做出《北京歡迎你》,一出來就爆了。同年10月,陳嘉上導演的電影《畫皮》上映,由我填詞、張靚穎主唱的主題曲《畫心》也火了。那一年的中國移動彩鈴榜上,前三名里有兩首我的歌。在此之后,我在內(nèi)地的工作就開展得非常順利了。
分享一點北京奧運歌曲的小秘密。《We are Ready》剛出來的時候有批評的聲音:為什么要用英文?其實我們是設計過的。倒計時一周年要明確告訴全世界“準備好了”,所以《We are Ready》要用英文。到了倒計時100天,歌曲主題變成“歡迎大家來做客”,因此《北京歡迎你》第一句就是“我家大門常打開”。
所以,我的第三層幸運便是趕上了這個時代。從小時候蹲在騎樓底寫歌詞開始,我便覺得是音樂選擇了我。一路上,我遇到了很多非常棒的機會:參與了中國的兩個迪士尼樂園——香港迪士尼和上海迪士尼的主題曲創(chuàng)作,為香港回歸、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都寫過歌……能夠親身參與到這么多大事中,我還有什么遺憾呢?
回歸25年 年輕人要向前看
剛剛提到,我在2007年香港回歸10周年的時候寫了一首《始終有你》。還記得寫這首歌的時候,我的出發(fā)點就是“感謝香港人”。當中有一句歌詞“感謝你,小天地,創(chuàng)天地”,我要感謝的就是所有香港人,無論是做音樂的、搞金融的、或者是體力勞動者。正是因為有他們,香港這么小一個地方,才能夠把音樂輸出到全亞洲,能夠成為全世界的金融中心之一,能夠有如此繁榮昌盛的面貌。
如今又是15年過去,我在今年為香港回歸25周年寫了主題曲《前》。這一次,我想要提醒大家:向前看?!肚啊肥且皇讋钪靖枨?,我在里面寫“在這機遇面前,希望面前,好好地鍛煉”,香港經(jīng)歷了疫情等種種磨煉,希望香港人仍然能保有一往無前的精神,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除了《前》之外,我還擔任了《出發(fā)2022》系列微電影的制片人。電影的主人公是四個1997年出生的年輕人,他們都是25歲,與香港命運相連。電影展現(xiàn)了他們在面對事業(yè)、愛情、親情、友情和疫情的沖擊時,如何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作為一個在內(nèi)地生活了十幾年的香港人,我現(xiàn)在感受到一種義務,要把香港人在內(nèi)地工作生活的真實情況帶給香港觀眾。有時候我有點無奈:回歸了這么久,很多香港人對內(nèi)地仍然不了解。我去年已經(jīng)做了系列紀錄片《起跑線》,同樣以香港年輕人為主角。我先拍了《港灣起跑線》,展示香港青年在大灣區(qū)的工作和生活。有朋友看了深圳南山和前海那一集,問我“這是哪里?好像日本銀座??!”其實香港到深圳只需要15分鐘,但他們對深圳的了解只停留在羅湖商業(yè)城。還有一集,主人公是一對香港小夫妻,他們在廣州開一個小小的街角潮牌店。我拍他們的住處、他們女兒怎么上學等生活細節(jié),很多人是第一次看到這種真實的內(nèi)地生活。10集《港灣起跑線》還沒拍完,我就接到了拍《起跑線·全國篇》的任務,另一隊攝制組馬上去往北京、成都、武漢等10個內(nèi)地城市,拍在那工作生活的香港人。
這證明,我的想法是對的:香港與內(nèi)地要交流,要溝通,才能更了解彼此。
記者 胡廣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