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金是古代金屬的細工裝飾技法之一,通常做法是用金、銀或銅等金屬絲、片嵌入玉器或青銅器表面預先留好的凹槽中,形成圖案或文字,然后用錯石(磨石)錯平磨光。錯金工藝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世沿襲,屢有精品問世。
圖為青銅錯金蟠龍鎮(zhèn) 翻拍自《故宮日歷》
這件青銅錯金蟠龍鎮(zhèn),出自三國魏時期,通高11.4厘米。通體造型為一只張牙舞爪的蟠龍。龍頭規(guī)整,龍目圓睜,龍口大開,軀干起伏,腿部堅實粗大,棱角分明,再加韌勁的長尾,銳利的尖爪,將蟠龍的形象表現(xiàn)得極其生動傳神,似乎充滿了力量,蘊涵著一種一觸即發(fā)的強烈動勢。
作為裝飾品,蟠龍形體塑造大量運用了工藝美術(shù)手法。全身裝飾了精美的嵌錯花紋,銅體金飾相互輝映,精致又高級。精良的材質(zhì),高超的錯金工藝手法,獨特的造型設計,凸顯六朝風韻,可稱魏晉裝飾藝術(shù)品中的登峰造極之作。(中國西藏網(wǎng) 綜合/周晶)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