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電季”如何避雷?不要太突出,步子別太大
央廣網北京6月8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鏈接》報道,6月7日晚,湖北、山東、北京、河北、廣西、西藏等地都發(fā)布了雷電預警。夏季雷電活動多發(fā),我們要怎么躲開雷電傷害?哪里雷電更高發(fā)?哪種閃電更易傷人?靠觀云識天,我們能夠預判雷電的發(fā)生嗎?雷擊來臨前,我們的身體能感知嗎?
采挖蟲草要懂防雷電?
雷電是對雷鳴和閃電的統(tǒng)稱。
當大氣能量積累,強烈的垂直運動帶來積雨云的迅速發(fā)展。積雨云就有可能轉化成雷雨云,產生雷電活動。
這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要有劇烈的對流活動,使積雨云塊間產生相互凝聚、碰撞、分裂等激烈運動;二是,運動中發(fā)生摩擦,在強烈對流的作用下,大氣中的正負電荷被分離并在云的不同部位積聚。
中國氣象局氣象分析師李倩介紹,一般來講,云體的上部集中正電荷,下部集中負電荷,電的感應作用使雷雨云籠罩下的地面帶有正電。這樣一來,在云的上部下部之間、云和云之間、云和地面之間,就會形成強烈的電場。隨著電場兩邊電位差越來越大,就會發(fā)生擊穿空氣的放電現象,并激發(fā)空氣發(fā)光。這就是閃電了。
閃電的一瞬間,正負電荷相遇,釋放出巨大能量,使周圍空氣迅速膨脹,巨大的震動形成聲波,這就是我們聽到的雷聲了。
雷暴云產生的閃電有云內閃電——發(fā)生在雷雨云內部的放電;云間閃電——發(fā)生在云和云之間;云地閃電,也就是云和地面之間的閃電;以及發(fā)生在云頂及其上部的中層放電現象。
李倩介紹:“大部分的自然閃電都是云閃。云閃可能會對飛行器的安全或地面一些敏感電子、通訊設備造成威脅。地閃離我們最近,所以,往往對我們造成的傷害也更大。”
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都有雷電活動,一般來講,低緯度地區(qū)的雷電活動要比高緯度地區(qū)多,而在同緯度上,地形復雜的山區(qū),發(fā)生雷電活動的可能要比地形平緩的平原地區(qū)更大。
在蟲草采挖季,青海、四川等地氣象部門則對防雷電進行了特別提示或部署了雷電災害防御事宜。
李倩解釋稱,蟲草采挖集中期往往是高原對流性天氣發(fā)展最為頻繁的時期。在夏季,青藏高原相當于一個巨大熱源,高原上空以上升運動為主。高原特殊的地形熱力和動力作用,強烈影響了其上空的大氣環(huán)流,導致雷電活動高發(fā)頻發(fā)。
位置不能太突出,步子別太大
并不是到了平坦的開闊地就遠離了雷電威脅。周圍越是平坦,越要注意不要因為“太突出”而引雷。
李倩介紹,首先根據統(tǒng)計,雷擊地點發(fā)生在農田的比例最高,可達32%;其次是建筑物,如農村民居、窩棚、崗亭等,占到23%;最后是在開闊地、水域,比如河邊、沙灘以及樹下。此外,由于煙氣具有導電性,所以,煙囪也特別容易遭雷擊。
如果雷電天氣發(fā)生時,我們不巧正待在戶外,那么此時要立即尋找可以躲避的地方。
躲到什么地方更理想?
李倩表示,首選裝有避雷針、鋼架的鋼筋混凝土建筑物,此外,汽車也是不錯的避雷場所,“車本身是金屬框架,被雷電擊中,可以直接導電到地下,車里是安全的,要注意的是此時要緊閉車窗、車門。”
而孤立的棚屋、崗亭等低矮建筑物則不要進入,帳篷等無避雷設備的物體附近也不能停留。
李倩還特別提示,雖然此時要盡快離開空曠地帶,但是,邁的步子可不能太大?!霸诶子晏鞖庵写筇げ奖寂埽赡軙鹂绮诫妷簜?。因為,當雷擊發(fā)生時,兩腳站的地點電位不同,其電位差會在兩腳間產生電壓,也就有電流通過人體下肢。兩腿之間距離越大,跨步電壓也就越大?!?/p>
身體感知預斷雷電靠譜嗎?
目前,閃電定位儀能對地閃進行監(jiān)測,風云四號B星攜帶的閃電成像儀則可實現對云閃的監(jiān)測,氣象部門開展的強對流監(jiān)測可以實現對雷電活動的預報預警服務。
如果大意了,沒有關注雷電預警信息,公眾能否憑借眼力來判斷雷電是不是馬上就要來了?對此,李倩表示,大家可以學習通過判別云來識別雷電活動。
當濃密的烏云開始迅速堆積,變大、變黑時,就有可能發(fā)生雷電。如閃電與雷聲的時間間隔較長,說明雷電離我們還有一段距離。此時,如果身處戶外,要馬上停止戶外活動,立刻找地勢較低且安全的地方躲避。而當看見閃電和聽見雷聲的時間間隔越來越短,這就說明雷電正在向我們靠近。
最后,再來看看,身體感知雷電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有說法稱,如果感覺到頭發(fā)豎起,皮膚如同螞蟻爬行一般在顫動,就有可能要被雷擊了。
這個說法靠譜嗎?這樣來預判雷電可行嗎?
頭發(fā)豎起、皮膚顫動,這確實是人在遭受雷擊前的身體感受。但是,對此,李倩提醒,如果出現了這樣的感覺,意味著已經處于馬上要被雷擊中的危險處境了?!斑@個狀態(tài)已經很危險了。應該立刻躺倒在地或選擇低洼處蹲下,雙腳并攏,雙手抱膝,低頭,身體前傾,盡量縮小暴露面積?!?/p>
監(jiān)制:郭靜
記者:劉飛
編輯:楊揚、馬露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