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qū)新貌丨紀念園里講故事的“紅軍爺爺”
新華社海口5月17日電 題:紀念園里講故事的“紅軍爺爺”
新華社記者于曉泉、劉一諾
“當時山上有一種野菜,葉嫩、莖脆,有一點苦味,紅軍把這種野菜當作‘主食’,用來維持生命。這就是我手中的‘革命菜’……”初夏時分,在海南省定安縣母瑞山革命根據(jù)地紀念園的講解室里,一位身著紅軍服裝的老人又一次向參觀者講述起了紅色故事。
老人叫王學廣,今年84歲,是母瑞山革命根據(jù)地紀念園園長,也是這里的義務講解員。1996年,母瑞山革命根據(jù)地紀念園建成對外開放。2001年,從當?shù)剞r場退休的王學廣,選擇留在母瑞山做一名紅色故事講解員,一講就是21年。
初夏的母瑞山透著涼意,蔥郁的山林中,王文明、馮白駒的雕像靜靜矗立在紀念園中央。王學廣的講述,將人們的思緒帶回到那段艱苦的歲月。
母瑞山被譽為“瓊崖革命的搖籃”。1928年至1933年,面對敵人的兩次大規(guī)模圍剿,王文明、馮白駒等革命先輩,堅守母瑞山革命根據(jù)地,成功保存革命火種。
1932年秋,敵人對母瑞山進行第二次大規(guī)模的“圍剿”,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紅軍戰(zhàn)士們靠野菜果腹,以樹皮、麻繩為衣,睡在低矮潮濕的山洞里,堅持了8個月。突圍成功時,這支起初100多人的隊伍僅剩25人。
“經歷土地革命、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三個歷史時期,瓊崖革命根據(jù)地軍民在黨的領導下堅持了長達23年的武裝斗爭,‘23年紅旗不倒’,寫下中國革命史上光輝的一頁?!蓖鯇W廣講解道。
“第一次了解母瑞山革命斗爭史,我就被那些革命先烈的事跡深深打動了。”說起選擇成為講解員的原因,王學廣說,“想讓每一個來到母瑞山的人都了解這段歷史,讓母瑞山的紅色故事傳播得更廣?!?/p>
為了讓講解深入人心,王學廣一次次重走紅軍路,先后跑遍母瑞山深處9個紅軍活動遺址,深入紅軍曾經駐扎的黎村苗寨,挖掘出許多鮮活細節(jié)融入講稿中。
“針對不同參觀群體的需求,王園長曾將講稿進行過11次大幅度修改,整理出20分鐘、30分鐘、35分鐘和60分鐘4個講解版本。”母瑞山革命根據(jù)地紀念園工作人員李攀朝說,“無論是哪個版本,他都能娓娓道來,一氣呵成。”
擔任講解員后,王學廣還分別走進海口、三亞、瓊海、萬寧等地,累計為28萬多人講述了5000多場紅色故事。
“1961年我參加工作來到這里,見證了母瑞山從一個交通閉塞、經濟困難的小山村,成為現(xiàn)在這個人民安居樂業(yè)的美麗家園。”王學廣說,“只要身體允許,我要把紅色故事一直講下去?!?/p>
母瑞山革命根據(jù)地紀念園旁,象征“23年紅旗不倒”的雕塑,仿佛一面在風中招展的紅色旗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