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常州85歲老人王文琴講述“老兵有故事”上百場
《 人民日報 》2022年07月05日 第06版 版面截圖
原題:扎根戈壁灘30多年的85歲老人王文琴——
講述“老兵有故事”上百場(守望)
“30多年,我們在一望無際的戈壁灘扎下了根;30多年,我們經(jīng)歷了一個個重要的歷史時刻。我們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獻給了祖國,感到很是驕傲和自豪!”前不久,在江蘇常州市委黨校的道德講堂,來自常州市軍休一所的休養(yǎng)人員、85歲的王文琴進行了真摯動人的講述,很多聽眾的眼中閃著淚光……
“老師,我要報名!”
“你可知道是去參軍,是要去艱苦地方的?”
“我有這個準備!”
1958年,河北邯鄲市第二中學的高一女生王文琴,經(jīng)過層層選拔,和其他5名同學一起,乘上了前往軍分區(qū)報到的火車……
作為一個農(nóng)家娃,她的人生被改寫,要從6年前說起。
“小時候家里窮,姐妹4個從小就要紡紗織布、貼補家用,上學是不敢想的事?!蓖跷那倩貞?,村里來了不少黨員干部,不僅想法子幫助鄉(xiāng)親們過上好日子,還在村里建起夜校,挨家挨戶上門動員,鼓勵女孩子讀書識字。
就這樣,15歲的王文琴第一次捧起課本。黨改變了她的命運,也激勵著她前行。從初一開始,她就寫下了入黨申請書,高一時終于入黨。
1958年,21歲的王文琴報名參軍,“黨指到哪兒,我就奔向哪兒”。當時國家正是研制“兩彈一星”的起步階段,需要一批從事測量工作的人員?;疖囈宦废蛭?,走了三天三夜,再換上汽車,最后停在了一片茫茫的戈壁灘,“‘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一年四季風,風刮石頭跑?!菚r場區(qū)只建了一些測量點站和儀器設備廠房,樓房和道路都沒建好?!蓖跷那僬f,“我是第一批到達的學生女兵。”
第一個任務是開荒。“拔草種地、挖水渠、排鹽堿……風沙時常掀翻營帳,水和食物也運不過來,我們就把打來的駱駝草摻進青稞、小麥中充饑?!蓖跷那僬f。
先把高中課程補完,又學了物理學、電子學、空氣動力學……經(jīng)過培訓,王文琴被分配在測量部計算處,擔任光、遙、雷測量結果處理工作。
每天超負荷工作,零下幾十攝氏度、遍地風沙的環(huán)境,再加上水土不服,不少人身上浮腫,還得了夜盲癥。剛開始,王文琴臉腫得連眼都睜不開,手奇癢難忍,但她堅持邊學邊做,確保測量結果準確。
在戈壁灘上,王文琴結婚成家,兩個兒子就在場區(qū)家屬院長大,“身邊沒有幫手帶孩子,我上班前就用枕頭擋在床邊,防止孩子滾下床,等到工間休息15分鐘,我趕緊回家照顧一下……”王文琴坦言,令她自豪的是,兩個兒子長大后都曾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工作。
場區(qū)的工作紀律嚴格,保密要求極高。王文琴給家里留的通信地址是蘭州市27支局,父母一直以為她在蘭州工作。其實,她工作的地方要從蘭州坐綠皮車到清水小站,再坐試驗場專列進場。順利的話也要26個小時,如果遇到沙塵暴,還要在路上耽擱幾天?!案改附?jīng)常按照通信地址給我寄東西,可我從來收不到;托人來看我,也找不到我?!蓖跷那僬f,“雖然很苦,我們都無怨無悔!”
1989年,曾榮獲國防科工委頒發(fā)“獻身國防科技事業(yè)榮譽證章”的王文琴退休,和一些老同事一起來到江蘇常州市安度晚年。
“我是沐浴著黨的陽光成長起來的,總覺得要為今天這個時代盡點兒責任?!蓖跷那僬f,她想把戈壁灘上的故事記錄下來,激勵年輕人奮斗,于是一有空就整理資料、撰寫文章,幾年下來寫成了好幾篇“回憶錄”。
作為常州市軍休一所“老兵有故事”宣講隊的成員,她參加了百余場宣講活動。
面對不同的對象,她也有不同的側重:對于學校師生,她側重宣講艱苦奮斗的傳統(tǒng);對于機關干部,她主要闡述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對社區(qū)群眾,她生動講述入黨的故事。
“有一分熱,就發(fā)一分光。”王文琴說,她要繼續(xù)通過親身經(jīng)歷的故事,激勵年輕人努力奮斗,不斷奉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