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里 他把技術融入了藝術
原標題:光影里 他把技術融入了藝術
在從事博物館燈光師的工作前,盧崢已經(jīng)先后從事過程序員、通信設備工程師、IT產(chǎn)品銷售經(jīng)理、照明公司技術與培訓總監(jiān)等工作。畢業(yè)于同濟大學工業(yè)電氣自動化專業(yè)的他,當時可能沒有想過,有朝一日,自己的工作會變成每天跟博物館打交道,為三星堆的青銅大立人、永陵的王建石像等珍貴文物提供燈光服務。
“在我看來,燈光的作用不僅僅是簡單的照亮展品,這里面更包含著藝術的成分,燈光不僅能呈現(xiàn)文物的風貌和特質,還能烘托展陳氛圍和創(chuàng)造展覽意境。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是促使我轉行從事博物館燈光師工作的主要原因。”2016年,盧崢毅然辭去原有的工作,只身來到成都,開拓西部地區(qū)的博物館燈光業(yè)務。
從一個人到一個團隊
“雖然是理工科出身,但我對藝術是很熱愛的?!闭f起自己與燈光的邂逅時刻,盧崢依然難掩激動,“2008年的一次偶然機會,我在上海參觀了一個燈具展廳,燈光或者均勻地照在墻上,或者照在一根柱子上呈現(xiàn)出吸引人的對比關系。那一瞬間,我被燈光深深地吸引了,我意識到這才是我想做的工作,它是可以把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工作。”于是在那次參觀結束后不久,盧崢進入了一家國際知名的燈具公司,擔任技術與培訓總監(jiān)。業(yè)余時間,盧崢還堅持了五年多學習繪畫,每年至少兩次利用休假時間去國外的博物館美術館參觀取經(jīng),足跡幾乎遍布了歐洲的著名藝術場館。
不過,真正讓盧崢從一個燈光設備提供者變成博物館燈光師的,是他看別人工作時的“干著急”?!爱敃r,我們和華南和西南地區(qū)的一些博物館有業(yè)務上的往來,我們會為他們的燈光團隊提供燈具。但過一段時間,等他們安裝好后請我們?nèi)タ?,我發(fā)現(xiàn)有的地方就只達到了照明的效果,對于博物館空間或者文物本身來講,燈光沒能起到烘托氛圍的作用?!标P于“照明”與“燈光”,盧崢自己是有嚴格的界定的,在他看來,前者僅僅是把環(huán)境照亮,而后者里面包含著對色溫、光照強度、光影效果等的綜合考量,進而達到一種參觀環(huán)境的整體和諧?!爱敃r我就在想,自己對于各類燈具有足夠的認知,加之自己本身對藝術也有熱情,為什么不干脆自己來做博物館燈光師呢?”
這個想法一旦在心里扎根,盧崢就很難讓自己在原來的工作上平靜下去。在2016年,他終于帶著自己長期的思考和滿腔的熱情來到了成都,“客觀上講,在西部地區(qū),專門提供博物館燈光服務的機構還是比較有限的,這是我敢于來嘗試的原因之一。同時,我感覺到成都這里的博物館領導對博物館燈光都比較重視,這更是我想到成都來發(fā)展的重要原因。”
由于此前從事燈具市場推廣活動時,已經(jīng)在西南地區(qū)的文博圈中形成了一定的口碑,當盧崢來到成都創(chuàng)業(yè)后,很快打開了市場,每年會為6-7場博物館臨展、改展提供燈光服務。
“博物館的燈光服務是把文物保護放在首位的,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藝術化的呈現(xiàn),通過光影、明暗的變化引導觀眾感受文物的質感與美感。”盧崢表示,從事博物館燈光服務,往往一個項目會需要根據(jù)實際的文物特質、場地情況以及展陳主題反復修改方案,有時候展覽開始當天的凌晨,都還在不斷調(diào)試燈光,“比如最近剛剛完成燈光提升的永陵博物館地宮,關于燈具架設和亮度、光照強度等,我們前前后后大概修改了6次方案?!?/p>
他用技術為藝術服務
最近正在成都博物館進行“云想衣裳——絲綢之路服飾文化特展”就是由盧崢的團隊提供的燈光服務。通過這樣一場展覽,盧崢向記者描述了博物館燈光師大致的工作內(nèi)容?!案鶕?jù)博物館照明設計規(guī)范,在為不同類型的文物提供燈光時是有不同的光照強度要求的,這是博物館燈光設計的基本要求?!?/p>
勒克斯(lx)是反映光照強度的單位,在絲綢、繪畫和動物標本等對光特別敏感的文物展示中,燈光的照度需要控制在50lx以下,其他對光比較敏感的文物要控制在150lx以下,而對光不敏感的文物則需要確保低于300lx,“這也是為什么博物館展廳一般比較暗的原因,由于不能把文物照得很亮,所以一般我們會通過一個相對暗的展廳環(huán)境,利用觀眾在暗環(huán)境中瞳孔的適度放大,來看清楚暗環(huán)境中較為突出的相對較亮的文物展品?!?/p>
本次“絲綢之路服飾文化特展”上,有很多珍貴的服飾文物是以攤放的方式被呈現(xiàn)的,為了讓觀眾聚焦服飾本身,博物館提出希望光斑的形狀與服飾的輪廓保持一致的要求。盧崢坦言,“剛聽到他們提出這項要求的時候,我的感覺是做不了。因為燈具的出光光斑一般都是標準形狀的,怎么用標準形狀的燈具來符合衣物的輪廓呢?”
反復思考之后,盧崢想到了遮光板。其原理就是在照向文物的射燈下面,安裝一個刻出特定形狀的玻璃片,讓只有符合形狀的光透出來。“但這其實也不容易,因為還需要考慮距離、角度等因素所造成的變形問題?!币虼?,盧崢的團隊先用硬紙板進行試驗,反復刻畫以找到一個剛好符合燈光要求的形狀,然后再聯(lián)系北京的專業(yè)公司進行加工,得到最終用于展覽的玻璃遮光板。
臨展之外,盧崢的團隊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博物館常設展的燈光提升工程中。在三星堆博物館綜合館的燈光設計中,他們運用了30多個出光角度很窄的小射燈來為青銅大立人提供照明,在盡可能避免讓參觀者受到眩光干擾的同時,呈現(xiàn)出一種雕塑般肅穆的質感。而在最近完成的永陵地宮照明提升中,盧崢則大量運用了光纖,“射向文物的光,要盡可能地屏蔽掉可能損壞文物的紅外線和紫外線,并且溫度也要盡可能低,綜合這幾個要求來看,光纖是最理想的材料,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不必要的光損傷。”
對于目前的工作狀態(tài),盧崢很滿意,“相對來講,我們每年不用做很多的項目,每一個項目都可以反復地打磨和完善,以求達到最佳效果。同時,近年來,無論是博物館還是觀眾,都對展覽的燈光有了更高的要求,這也讓我對于博物館燈光師這份工作的前景有信心?!?/p>
記者點評
因為熱愛,所以專注
燈光里有藝術的元素。正是這樣的頓悟,使一位輾轉于研發(fā)、銷售等多種崗位的中年人,下決心創(chuàng)業(yè)成為博物館燈光師,他想用光影變化烘托文物質感、引領觀眾感受跨越時空的震撼。
這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這也是一項充滿了藝術性的工作。盧崢曾經(jīng)是某世界著名燈具公司的國際培訓師團隊中的唯一一名中國人,目前也是北美照明工程學會(IES)博物館美術館照明專業(yè)委員會的四十一名委員中的兩個華人之一,應該說,他的理工科的背景賦予了他堅實的技術實力。而對藝術的熱愛,又使他能夠將照明的技術變?yōu)樗囆g。他可以盯著青銅大立人像設想多種照明方案,也可以為了永陵地宮嘗試多種照明設備使用。
作為隱藏在博物館展廳之后的眾多工作人員之一,早在觀眾進入前,他已經(jīng)對展廳內(nèi)的燈光進行了千百次的調(diào)試,從展廳到展柜、從位置到數(shù)量、從亮度到照度……他們兼具技術員的嚴謹和藝術家的浪漫。對于他們而言,光是技術的標尺,更是藝術的表達。這份熱愛,讓更多高質量的文博展覽驚艷眾人。(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成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