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丨夢想接力 共助神舟遠航
“博士乘組著陸地球!歡迎回家!”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今天8時11分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在軌駐留154天的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此次飛行,繼續(xù)保持神舟乘組不斷“刷新”的節(jié)奏:景海鵬四次出征太空,成為目前飛天次數最多的中國航天員;朱楊柱和桂海潮完成中國空間站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的“首秀”;航天員手持高清相機,通過飛船繞飛完成以地球為背景的空間站組合體全景圖像拍攝……這些記錄的“刷新”,見證中國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fā)展階段后的“首飛”,有了更大規(guī)模的在軌應用任務。
此前,神舟十六號乘組向神舟十七號乘組移交了空間站的鑰匙。神舟十七號的指令長湯洪波,上周帶領兩名新航天員,作為“最年輕”乘組領命出征。而在今年6月,被稱為“平均年齡最大乘組”的神舟十五號乘組歸來,完成空間站建成后承前啟后的關鍵一棒。太空交接班!在年齡“最大”與“最小”之間,在“老帶新”的傳承與接力下,我國訓練的三批航天員太空在軌輪換成為常態(tài),為航天事業(yè)的長足發(fā)展注入新生力量。
飛天20載,所向皆星河。從神五到神十七,從首次太空飛行到長期駐守空間站,20年間,我國載人航天事業(yè)實現跨越式發(fā)展,載人航天工程發(fā)射任務實現30戰(zhàn)30捷。有太多高光時刻值得銘記,每一步都夯實基礎,每一步都標定未來。
“訓練時,航天員如果實在堅持不住,可以按手邊的紅色按鈕請求暫停。但20多年來,這個觸手可及的紅色按鈕,從來沒有被按下過。”載人航天精神是什么?“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2003年,楊利偉成為中國飛天第一人,當時還是高二學生的桂海潮聽到校園廣播備受激勵,由此努力開啟自己的追夢之旅。如今,桂海潮們的經歷也將激勵更多年輕人。高光的背后有多拼,這就是薪火傳承、鼓舞人心的力量。
幾天前,在神舟十七號的發(fā)射直播中,不少眼尖的網友發(fā)現,“北京明白”換小哥了!前任小哥仍在旁“坐鎮(zhèn)”,新老“北京明白”同框出現。其實,“北京明白”的背后,還有各大系統(tǒng)的有力支持。乘組能夠在太空“開心生活,高效工作”“零失誤零差錯”,這是天地一心、乘組一心共同努力的結果。中國載人航天事業(yè)飛速前進的背后,是無數航天人智慧與汗水的結晶。
“神十六凱旋他一定看得見”,這是網友的留言。今天是中國航天事業(yè)奠基人、“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逝世14周年紀念日。他曾經這樣發(fā)問:“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不能搞?”如今,這樣的問題早已有了答案。從無到有,由大向強,建設航天強國要靠一代代人接續(xù)奮斗。創(chuàng)新,從未止步。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會邁得更大、更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