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臺風“泰利”的前世今生
7月15日14時55分,中央氣象臺在臺風快訊中,終于將“泰利”之名用在今年第4號臺風上。從當天早上到中午,“泰利”一直有著“無名氏”的尷尬。
臺風是怎么命名的?
在熱帶系統(tǒng)活躍期,海洋上常常不只存在一個熱帶氣旋,氣象工作者很早就注意到需要通過命名、編號等方式以區(qū)分不同的熱帶氣旋。從20世紀起,美國聯(lián)合臺風警報中心開始對臺風命名。最初,該機構用女性英文名對臺風進行命名,后期又添加男性英文名。
不少廣東居民過去可能從港澳媒體當中,看到“約克”“高蓮”“愛倫”等臺風名字,這些名字均為當年美國聯(lián)合臺風警報中心所提供的“York”“Koryn”“Ellen”等英文名的粵語音譯名。
盡管美國聯(lián)合臺風警報中心的英文命名法為氣象工作者解決了臺風命名問題,但該機構的命名方式最初未必得到遍布世界的氣象機構的認可,特別是“洋名”在亞洲地區(qū)的使用。
1946年,由美國聯(lián)合臺風警報中心命名的臺風“Ingrid”吹襲香港并導致當地掛起10號風球,但“Ingrid”的名字未被當年的香港天文臺接受。在如今不少中文氣象文獻將此臺風稱為“英格麗”或“英格瑞”時,香港天文臺的檔案現在仍稱此臺風“無名”。直到1952年,香港天文臺才開始接受美國聯(lián)合臺風警報中心的英文命名。
在2000年前,我國內地氣象機構采取“年份+數字順序”方式對臺風編號命名。如前文所述的臺風“York”,內地氣象機構稱為“9910號臺風”,即1999年第10號臺風。
為了讓熱帶氣旋命名一事得到更多氣象機構認可,1997年,世界氣象組織(WMO)臺風委員會決定規(guī)范臺風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采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并決定于從2000年1月1日起開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由亞太地區(qū)的14個成員國和地區(qū)各提供10個名字(共140個名字)制定一個命名表,然后按順序循環(huán)重復使用。當某個臺風造成了重大的災害或人員傷亡而聲名狼藉,將從命名表中被刪去不再使用,并增補其他名字替換。按照平均每年26個熱帶氣旋,大概5年到6年,同一個命名會重復出現。
臺風“泰利”的前世今生
“泰利”是菲律賓提供的10個名字之一,英文名為Talim,是尖銳或鋒利的意思。
自2000年以來,先后出現了4個名為“泰利”的臺風。它們是:
2005年第13號臺風“泰利”登陸臺灣后,于9月1日再次登陸福建莆田,登陸強度為12級(臺風級)。
2012年第5號臺風“泰利”在南海北部形成后,向東北移動在臺灣海峽減弱消失。
2017年第18號臺風“泰利”在西太平洋形成后移動靠近東海后轉向東北方向移動,于9月17日以強熱帶風暴級登陸日本。
而正在影響我們的2023年第4號臺風“泰利”,則是一個“南海土臺風”。
為何有的臺風沒名字?為什么有的臺風很遲才獲得命名?
發(fā)源或影響我國南海地區(qū)的“南海土臺風”,常常存在“命名延誤”乃至“終身無名”的問題。部分熱帶氣旋確實存在風力偏弱未達到熱帶風暴級別的問題,但我國氣象機構認為已達到熱帶風暴級別的熱帶氣旋,未必被其他境外機構認可達到熱帶風暴級別,因此有時也未能獲得命名。
對于這種現象,氣象愛好者常調侃為“沒戶口”“野孩子”。對于“沒戶口”的“野孩子”,目前主要采取氣象機構間加強協(xié)商的方式來解決。一些生成時并未獲得命名的臺風,后期也能獲得命名。如2022年8月9日上午生成的第7號臺風“木蘭”,也是在當天下午才獲得命名。(記者 袁晗 屈鳳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