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之水澆開現代設計之花
作者:李維維(許昌學院副教授)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在不少人眼中,非遺就像老古董一樣,有點高冷,只適合擺在博物館的展架上,“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最近這幾年,只要你稍微留心觀察一下就會發(fā)現,非遺已經走進我們的生活。從書簽、文具、茶杯到時裝、家電、數碼產品,從吃的、喝的到玩的、用的,我們生活中的很多東西都含有非遺元素。
將非遺擺渡進現代人生活的是設計。設計讓非遺“活”了起來、“潮”了起來。與此同時,非遺也為設計帶來了很多靈感、素材和手段。
非遺豐富了現代設計的語言。設計語言是作品能夠進行自主表達,并與觀者、使用者交流的一套符號系統(tǒng)。設計語言選擇的恰當與否,會直接影響作品的接受度。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多項,涉及民間文學、傳統(tǒng)音樂、傳統(tǒng)舞蹈戲劇、傳統(tǒng)美術、傳統(tǒng)技藝、民俗等十大門類。通過對不同非遺項目的信息進行提取、分割、變形等,設計師可以解析出一個個不同的視覺符號,從而為具體產品的設計提供豐富的設計語言。
故宮里的建筑在修建時使用了琉璃燒制技藝。故宮文化創(chuàng)意中心提取琉璃構件元素,以“宮墻上摘下的繁花絲巾”為主題,設計出兼具琉璃元素和時尚元素的絲巾。眾所周知,過去紫禁城內不允許隨意種植花草樹木,所以宮墻上的琉璃原本被當作“墻頭花”,是一種宮廷建筑的裝飾和點綴。在絲巾設計中融入“故宮琉璃花”元素,不僅引起人們對古老的琉璃燒制技藝的關注,也豐富了絲巾產品的文化內涵。
還有一些非遺技藝被直接應用到產品設計中,這在服裝設計中比較常見。刺繡和扎染都是我國的傳統(tǒng)手工藝,很多刺繡和扎染技藝已被列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在國內外時裝設計領域,如何運用刺繡和扎染技藝已經成為一門“顯學”。設計師將染、織、繡等傳統(tǒng)技藝與現代審美相結合,設計出各種兼具實用價值和審美功能的服飾,獲得了消費者的廣泛認可?,F在,越來越多的年輕設計師主動走進民族地區(qū),拜非遺傳承人為師,了解學習非遺技藝,就是為了獲得更多設計靈感,豐富自己的設計語言。
現代設計運用非遺元素,既是解構的過程,也是重構的過程。在對非遺的解構中,對非遺元素的抓取和使用,可以豐富設計語言,提升設計效率,讓產品更加美觀。而通過對非遺的重構,設計師獲得的不再僅僅是具體的設計符號,而是一整套文化理念?;谶@套理念進行設計,不僅是為了設計出好的產品,也是在進行文化傳播,目的是從關系維度、情感維度、文化維度拉近公眾與設計對象的距離。
每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后,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都會聯合有關單位舉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每場秀的作品設計都圍繞相關主題展開?!鞍槥樗薄懊鐑羟ぁ薄安家陆浘]”“云想彝裳”“木真湘韻”“采藍之憶”“挑繡之韻”“流光溢彩”“苧夢東方”……不用看作品,僅這些主題,就足以令觀眾產生無限遐想。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每個主題都承載了一整套厚重的非遺文化。比如,“白鷺為霜”從入選了世界非遺名錄的二十四節(jié)氣中提取靈感,利用與“白露”諧音的“白鷺”元素,讓人不僅聯想到在白露時節(jié)微冷環(huán)境中站立的白鷺,還聯想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朦朧愛情美。有了這些文化的鋪墊,人們走近并接受相關作品自然水到渠成。
總之,設計是一種藝術,好的設計需要好的思想。我國10萬多個非遺項目組成了一個巨大的文化寶庫、藝術寶庫、思想寶庫,可以為設計師提供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作靈感、設計素材。
非遺都有比較突出的地域性特征,而現代設計也強調差異化、個性化。非遺的地域性特征,恰恰能夠強化設計的差異性,助力設計師設計出更多能夠滿足人們個性化需求的產品。尤其是大數據和智能化被引入現代設計后,同質化已經成為設計領域比較突出的問題。所以,強調個性化的非遺,值得設計師學習研究借鑒。從產業(yè)角度看,全國上下都在進行產業(yè)結構升級,不少地方建立了非遺創(chuàng)意園、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示范區(qū)。未來,設計產業(yè)將是又一個朝陽產業(yè)。非遺融入現代設計,有助于設計文化的產業(yè)轉化,也有助于提升設計產業(yè)的文化內涵。
過去,我們在買東西時,都有一種“進口的好”的潛意識。這種消費心理投射到設計文化上,則表現為日韓風、歐美風流行。所以,一種設計風格和設計理念,從小處說反映了個人的興趣喜好,從大處看則折射出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價值取向。大量非遺元素融入現代設計,在帶來鮮活設計語言、提升產品文化內涵的同時,更厚植了設計的文化土壤,增強了設計師的文化自信。
我們看到,大量年輕的設計師,不再像他們的前輩那樣,容易受西方時尚潮流的影響,而是從中國傳統(tǒng)美學出發(fā),把自己的職業(yè)理想、工作理念、生活日常與非遺等傳統(tǒng)文化元素相結合,勇于走自己的路,大膽設計自己的作品,漸漸形成了自己的設計風格。設計師群體在設計理念上的整體轉向,讓我們的設計在整體風格上越來越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審美的設計美學——不僅注重功能美、技術美,還注重文化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