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5300年前先民們觀測天文修筑規(guī)模龐大良渚古城
中新網(wǎng)北京4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協(xié)科學技術傳播中心25日發(fā)布消息說,在該中心參與主辦的今年中國航天日一場“航天點亮夢想”主題電視論壇上,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應邀進行跨界對話表示,5300年前,良渚古國的先民們?yōu)榱硕汲沁x址,在瑤山祭壇觀測天文,修筑了規(guī)模龐大的良渚古城。
單霽翔認為,中國古人可能比今天的人們更加熱衷于觀察宇宙,并且通過對天文現(xiàn)象的觀測和記錄來指導生產(chǎn)生活。除通過觀測天文修筑良渚古城外,他還提到,西周時期的周公為了都城選址,以“天地之中”作為天文觀測中心,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大規(guī)模的日影觀測,留下土圭觀測日影的方法。元代科學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觀星臺,組織全國性天文觀測活動,觀測范圍從南海直到西伯利亞,共建立27個觀測點。
單霽翔介紹,在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上,天文觀測與天文歷法密不可分。從商代甲骨文中的天象記載和歷法演算,到戰(zhàn)國時代世界最早的天文學著作,再到漢代的天文歷法成果,中國始終領先世界,揭示出日月星辰的運行規(guī)律。古代人們以星辰為參照,發(fā)明“牽星過洋”的導航技術,沿海上絲綢之路直達非洲,促進世界各地文化交流。
同時,中國對天文歷法的研究,還形成歷史悠久的春節(jié)、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承載著天文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涵,共同組成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與根脈,并與今天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
他說,北京建國門內的古觀象臺是世界上遺存最古老的天文臺之一,這座觀象臺從公元1442年到1929年,從事天文觀測近500年。紫禁城也是按照“天人合一”的理念,仿照天上的“紫微垣”所建。
據(jù)了解,此次主題電視論壇由CGTN智庫聯(lián)合中國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中心、中國科協(xié)科學技術傳播中心、文昌國際航天城管理局共同主辦,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聯(lián)合主辦,單霽翔、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和中國女航天員、“太空教師”王亞平,以及NASA火星項目科學家Amitabha Ghosh、日本女航天員山崎直子、意大利科幻作家弗朗西斯科·沃爾索等中外嘉賓應邀參加,通過論壇連線展開跨界對話。(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